Thursday, November 10, 2005

最后一课

“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抗议。你找不出一部作品不是抗议。”我十分的同意这个看法。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其实都在表现着作者的想法,表达着他们对他们生活的社会的一些看法或是不满。我们就拿法国作家都德的《最后一课》和中国作家郑振铎的《最后一课》来比较一下。
先说都德所写的《最后一课》吧。文章的背景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败北,普鲁士军队占领了阿尔萨斯后,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用德文教课。文章在最后写道“他转身朝黑板,拿起一支粉笔,使出全身的力量,写了两个大字:‘法兰西万岁!’”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爱国之情,这其实也是在表现着作者的看法,换一个角度来看,就是作者在抗议。
然后就说说郑振铎的《最后一课》,这个中国板的最后一课,写的是1941年12月8日,日本占领了上海的租界,暨南大学被逼关闭的这件历史事件。文章里面写道:“我愿讲得愈多愈好,同学们愿笔记得愈多愈好。”还有“看都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口,立即停课,关闭学校。”其实当时暨南大学可以有两个选择——狗一样屈就于敌人的脚下又或是壮烈地关闭校门。而暨南大学就选择了“宁为玉碎,不作瓦全”。这篇文章表现这作者的爱国之情,一种有力的抗议!

综合这两篇《最后一课》,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代文豪的爱国的精神,即便他们不能真正意义地在战场上杀敌,但他们的这种抗议却鼓舞着国民。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背景,这样的抗议,文章读起来会不会就少了一种味道呢?而且没有了抗议的文学作品,似乎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。(至少我这么觉得)
所以我是十分的同意“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抗议。你找不出一部作品不是抗议。”

1 Comments:

At 7:41 PM, Blogger Henry Ruan said...

写的不错. 举例再具体一些就更好了.

 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